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8篇
教育   151篇
科学研究   10篇
体育   337篇
综合类   21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托体育社团文化开展校园体育活动,能丰富体育教学形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文章对依托体育社团文化开展校园体育活动进行探索,以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元极学认为,不仅“命”能遗传,而且“ 性 ”也可以遗传,这对现代遗传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对于学校体育领域来说,紧紧围绕着"增强学生体质"这一中心任务,找到能够有目的、有针对性、事半功倍地发展学生体质的途径是尤为重要的。运动处方教学思想恰恰适应了这一要求,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青睐,逐渐发展成为优秀体育教学思想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  相似文献   
4.
摘要: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各种发展要素的不同组合设计和制度安排。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对应着不同的发展方式,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是促进学校体育良性运行的最根本要求。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访谈法,根据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分别从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体育强国、学校体育内部需求和外部制度环境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诉求。研究表明,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导向包括:转变形式上有渐进式和突变式;转变类型上需要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从单一封闭型向多元开放型转变、从政策强迫型向内部自发型转变、从区域差异型向全面公平可持续型转变;转变的内容包括思想理念目标优化、资源配置目标优化、组织结构目标优化、制度安排目标优化;总体上要加强环境与资源集聚整合效应。只有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顺利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才能良性发展,才能促进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大学生体质的逐渐下降,已经成了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已迫在眉睫。文章运用实验法、对比分析法对长拳和太极拳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进行比对,将受试学生分成四组,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实验结果得出:长拳和太极拳对大学生的体质都有干预作用。太极拳在对大学生呼吸系统的影响比长拳更显著;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方面长拳的干预作用要优于太极拳。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了解淮南市幼儿的形态指标、身体素质现状,2010年淮南师范学院与淮南市体育局共同组织了对淮南市幼儿的调查与测试,把测得数据采用《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中幼儿部分的评定方法与标准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表明:淮南市3~6岁幼儿身体形态发育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的身高与体重值均增加,呈逐年升高趋向;男性幼儿和女性幼儿的身体形态从3岁就呈现出差异,这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这种差异在7岁以后,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的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模式分为行政统筹型和高校自主型两类,其实效性明显不足,为实现管理工作的长效规范和切实增进大学生体质健康,迫切需要重构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模式.认为,应在现状基础上构建三级、分类、联网的大学生群体体质监测管理模式和标准化投入、规范化监测、人性化服务相结合的大学生个体体质监测管理模式,并在国家、省、高校之间规范机构设置,完善机构职能,建立质量评估体系,提高运行效率,完善保障措施,落实服务与干预,以促进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分层理论的视野对我国国民体质下降的内在原因进行剖析,结果表明:文化深层结构"信仰层"中的不良"体育观"造成体育锻炼在主体需求中的等级与地位过低,导致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基数下降,进而致使国民体质持续下降;社会不良风气、家庭成员的不良"体育观"以及学校教育作用的缺失是导致人们不良"体育观"产生的主要因素.在省思中提出:解决国民体质下降的问题,其实是如何改善社会不良风气和杜绝不良"体育观"的产生问题,是需要找准问题的基点,"内外兼修";政策并不是解决社会人群不良"体育观"的产生以及社会不良风气蔓延的有效方法,学校体育教育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但需要突破人们对体育课程价值的惯有意识,实现"育体"与"育心"的结合.需要破风易俗,改变体育教师的常规做法,提升学校体育教师敬业精神与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发展历程和落实办法两方面对我国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政策法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政策法规建设在数量、层次、具体措施上已初具规模,但缺乏执行力、可监控性以及针对性。建议:完善现有政策法规与配套制度的出台应紧密结合;加快研制微观性政策法规;完善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研究现状、评价基点与目标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等,构建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权重。该指标体系由制度建设(权重0.2925)、宣传教育(权重0.1508)、管理投入(权重0.2032)、组织管理(权重0.2283)、服务措施(权重0.1252)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构成,并提出该指标体系的应用从“主体培育、运作方法、结果运用”三方面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